阅读埃及--埃及神庙(二)

2011-01-27 11:29 阅读(?)评论(0)


 

阿布辛贝神庙
    
凌晨2:30分起床,3点出发,这是贴在大厅的公示板上的参观阿布辛贝神庙的作息时间。由于我们在埃及时是当地的冬季,昼夜温差很大,所以导游事先就告诉大家穿上厚衣服,还要带枕头(准备在车上补睡)和早餐,想想看,几乎整船的人都是这种装扮和睡意朦胧的状态下船(在卢克索的几天都是住在船上)上车,真的不象旅游的样子。

      为了安全,政府规定,所有在那一天参观阿布辛贝神庙的游客都要在指定地点集合,由持枪荷弹的武装警察护送,每辆车上还派有一名便衣,这待遇级别够高,形式够特。经过几番严格的安检之后终于出发了,在繁星浩月的注视下长长的车队依次驶出市区,渐渐进入浩瀚无垠、渺无人烟的大漠之中,这可是世界最大的撤哈拉大沙漠哟。新修筑的柏油路平坦油黑(充分显示了政府对旅游业的投入之大),笔直地伸向大漠深处,路面上时不时地刮过一层细细的黄沙,在车灯的映照下漂然而过,犹如沙浪,倒也别致。 
    阿布辛贝神庙位于埃及的南部城市阿斯旺的最南端(再往南只需20分钟的车程就可以进入苏丹境内),阿斯旺是个尼罗河畔的美丽小城,地处尼罗河在埃及境内的最上游。小城整洁干净,风光如画,与首都开罗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别,到了这里心情才舒畅很多。就这个问题我们与导游交流过,他的解释是,开罗太穷了,不象阿斯旺旅游收入多而城市小开销也小,这个解释我一点都不理解,也可能国度不同国情更不同。

      车队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行驶了三个多小时后终于来到了阿布辛贝神庙。此时正值旭日东升,当我抬起头看到这座3300年前建的古埃及旷世之作时,尽管我在来埃及之前做了很多功课,尽管导游说的每句话都不肯放过而且还做了记录,尽管一路上我尽可能展开我的想象……然而,我还是不由自主地发出由衷地惊叹:我的天(事后想想我当时的样子一定非常可笑,善于抢镜头的小妹可能也只顾着惊叹了,居然没给我抢一影,虽然她给我留过很多可笑的镜头)!只见在金色的朝辉中,在蔚蓝的天空的映衬下,四座拉美西斯二世花岗岩石雕巨像略显俯瞰状端坐于神庙前,其中有一座只有下半身,其它三座都比较完好。每座巨像高20米,身边伴随着国王的是他的众多妻子(据说他有十多个妻子)和儿女,不过这些石像要比国王的巨像小得多。一位欧洲雕刻艺术家说古埃及的雕塑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不像罗马的雕塑那般细腻,而是具有独特的大家风范。是的,我也有同感,这些雕像首先给人在感觉、视觉方面的是冲击力,从而产生强烈的震撼(用一句现代词语:太给力了)。巨像戴着独特的头巾,形状如抽象化了的神膺张开的双翅,头上冠以有上下埃及统一标志的王冠(法老王冠的标志有三种:上埃及、下埃及及上下埃及统一的),法老胡子是直的,证明这些神庙是法老王在世时为自己建造的(如果是后人为死去的法老建造的神庙,那么神庙中法老的胡子下端是翘起的)。

      阿布辛贝神庙供奉的是太阳神,因而神庙建造的方位使它能够在一天的多数时间里都沐浴在阳光中。每当旭日东升,第一缕阳光就会照射到在入口正上方的一座小壁龛里供奉着的拉-哈勒刻特神身上。在四座雕像上方顶部是一长排狒狒,形态有点夸张,在埃及的很多神庙里都有狒狒的雕刻。这座3300年前由著名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建于公元前1275的宏伟建筑,在1979年以“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 为题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金字塔同时成为埃及的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其实整个埃及都应该是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系列),阿布辛贝神庙前的四尊拉美西斯二世的花岗岩石雕像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这张名片的标志。            

      现在看到的阿布辛贝神庙其实已经不是它原来初建时的位置。神庙原本是建在泥罗河西岸的悬崖峭壁上,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因为要修建阿斯旺水坝,水坝一旦建成,上游纳赛尔湖的水位将上涨几十米,附近的文物古迹都将淹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阿布辛贝神庙。 为避免神庙被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拯救努比亚的呼吁(这一地区为努比亚地区),51个国家作出了反应并出资赞助,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典等国都派出考古学家和工程师参与这一伟大的拯救工程,有资料介绍整个拯救过程持续了近20年,仅这一座阿布辛贝神庙的搬迁就用了4年时间,同时被拯救的还有周围大小14座庙宇。搬迁后的神庙比原址高64米、深入陆地180米。神庙的现址视野开阔,面对着绿波浩渺的纳赛尔湖,使这座神庙光彩依旧而且更加具有魅力。这个浩大的工程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拯救过程一点都不亚于愚公移山(当然是指这种精神了),现代的“愚公”们,靠着科技的力量,使这次搬迁行动也成为人类拯救古迹的经典之作而被载入史册。在神庙的出口处有个小小展室,里面有祥细介绍整个搬迁过程的照片和摹拟模型。  

    导游告诉我们说,搬迁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首先由科学家对神庙进行精密的测量后将整个神庙切割成1700多块,每块最小也有10多吨,最大的重达32吨,并把每块石体编号,再把它们像砌积木一样在新址重新组装起来。其实现在我们看到的山只是个外表,里面除了神庙部分以外都是空的。

      神庙的入口相对比较小,进门后是一个进深65米,高30米,宽36米的大柱厅,中间是八根大柱分列两侧,柱子上的雕刻损毁比较严重,在这些柱子后边的石壁上布满了壁画,壁画和浮雕是古埃及艺术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幅壁画都有一个故事,或者讲述一段历史。导游在我们进来之前拿一本画册事先给我们讲了到里面要注意看的主要内容,并强调神庙内的壁画大都是以颂扬拉美西斯二世为主题。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战争的场面,进门右侧的整个墙壁上的绘画就是描绘这场激烈战争的。这是埃及历史上一场有名的战争,大意是 拉美西斯二世在位后的第五年曾亲率几十部战车和两万大军远征叙利亚。在几千公里的征途中,车轮滚滾,战马萧萧,拉美西斯二世亲驾战车,拉弓射箭威风凛凛,壁画上还有战斗布置、追杀、胜者(当然是拉美西斯二世)凱旒而归等的壮观景象,这个场面也是很多纸纱草画(埃及国宝)内容的主要题材。站在几千年前的壁画面前尤如身临其境,仍然会令人心动不已。看着眼前神庙厅内的彩色壁画经过3000多年岁月的荡涤,线条依然清晰,色彩依然鲜艳,感觉依然震憾,除了感叹还能有什么呢。    战争结束了,拉美西斯二世和叙利亚人签署了世界上第一个和平协议《银板文书》,这段历史就永远被记录在了这块石壁上。像这样的壁画,在整个埃及有很多尤其是在神庙里更是比比皆是。

      再经过两道门就进入了阿布新贝神庙的圣坛部分,这是个很小的厅,准确地说只是个洞,除了四尊雕像以外几乎就没有什么空间了,但是这在当时可是个最神圣的地方,而在现代人看来又是个神奇的地方。四座雕像从左到右依次是冥界之神、太阳神、拉美西斯二世和天空之神。在这个圣坛里最为神奇的是3000多年前的神庙设计者精确地运用天文、星象、地理学知识,按照要求把神庙设计成为只有在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3月21日春分)和登基日(10月21日秋分)这两天,旭日的霞光才能从神庙大门射入,穿过60米深的庙廊照耀在神庙尽头的拉美西斯二世石雕巨上 。人们把这一天称为太阳节,这种奇观被称为太阳奇观。不过导游也说过,在搬迁过程中,任凭全世界的专家们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使这个日期准确到原来的精确度,从而使这个时刻比原来偏差了一天。那就是现在每年的3月22日和10月22日,只有在这两天,埃及法老们最崇拜的太阳神才能光顾他们,由此不由得不令人对三千多年以前古埃及人的建筑和天文水平之高而发出的更惊奇的赞叹(又是赞叹)。

      在距离阿布辛贝神庙右侧50米左右的地方还有一座哈索尔神庙,是拉美西斯二世为他的妻子奈菲尔塔利修建的。这座神庙规模略小于阿布辛贝神庙,故有小阿布辛贝神庙之称。神庙正面有六尊高约10米的立像,其中四尊是拉美西斯二世,每两尊拉美西斯二世雕像之间,夹着他的皇后奈菲尔塔利雕像。二人的雕像尺寸完全一致,这在王权至上的埃及是绝无仅有的,体现出法老对王后的挚爱,神殿的入口处还刻着“阳光为她而照耀”的铭文。可惜的是,神庙还没有建成王后就去世了。      和拉美西斯二世神庙相同的是,他的妻子的神庙神殿主体同样是一个布满壁画和雕刻的长方形大厅,四周也是布满壁画,神庙内部的壁画与雕刻的风格却与法老的完全不同,这些壁画没有战争场面,人与神的交流是这里的主题,甚至有女神伊西斯和哈索尔握着王后的手款款而谈的情景,庙内塑有多尊奈菲尔塔利的塑像。与大多数古埃及艺术作品追求庄重、稳定而给人以僵硬的感觉不同,这里的奈菲尔塔利雕像神态自若,美丽动人。

     走出小阿布辛贝神庙往尼罗河边大约50米处是导游告诉我们的观赏两座神庙的最佳位置,站在这里回望两座神庙,一座雄伟,一座婉约,静静地在这里守候了几十个世纪,而周围确是除了尼罗河以外就是沙漠的罕至人烟之地,为什么要在这种地方雕凿如此伟大的工程?这是我在来时的路上通过所见所闻就有的疑问,有一种说法是拉美西斯二世最爱的王后奈菲尔塔利就是此地人;另外一说是古努比亚人沿尼罗河前往埃及进贡,或埃及军队前往努比亚征税时,船队均会行经此处,而阿布辛贝神庙就是显示国威与提振士气的最佳象征。(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导游说) 

 菲莱神庙

      到公元550年,随着罗马帝国的入侵与统治,埃及文明的黄金时代已经成为了历史,自古以来埃及人对再生和永生的信仰就此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伊斯兰教的渗入和兴起。但是,在尼罗河一个叫菲莱的小岛上仍然有一个能够延续埃及古代文化和信仰的最后堡垒得以幸存——那就是这个僻静的圣殿:菲莱神庙。

      菲莱神庙,也叫伊西丝神庙,是世界遗产名录“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这一项目的成员之一。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二世费拉迪弗新在古法老神庙的废墟上修建了这座神庙,作为礼物献给伊西丝女神,伊西丝是埃及司掌博爱、快乐、音乐和生育的女神,埃及人对伊西丝的爱戴和崇拜由来已久,古埃及的传统要求每一个埃及人在一生中都至少要来一次此圣地向神灵祷告,祭司们用这些方式让古老的信仰保持着活力,让神秘的古代神灵仍能得到尊崇和敬畏,也让信仰者保持他们的最后的尊严,他们仍然能够向“何露斯神”即“猎鹰之神”的母亲“艾西丝女神”虔诚祈祷,从而顺利轮回并得到“永生”,也正是有了这些从事圣职的人的存在,才能保证古代埃及文明永世留芳(因为只有他们才能读得懂那些刻在墙上柱子上碑上的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才能使古埃及文明不至于失落,然而他们如果真的天上地下有知的话会不会失望呢。

      菲莱神庙是埃及现存最完好的三座托勒密王朝庙宇之一(其它两座分别是埃德夫和登德里赫),被称为“法老宝座上的明珠”、“尼罗河的明珠”。神庙原位于阿斯旺大坝南面的尼罗河中的菲莱岛上,也是在修建阿斯旺大坝时与阿布辛贝神庙一样同岛上的其它古迹被原形转移到了菲莱岛以北500米的艾格里卡岛上。神庙以辉煌而奇特的建筑、宏伟而生动的石雕及石壁浮雕上的神话故事而闻名。      菲莱神庙融合了埃及法老时代建筑风格和希腊罗马的建筑风格。神庙的第一塔门上刻有托勒密一世将奴隶进贡给伊西丝女神和哈索尔女神的图像,中心还刻着伊西丝女神、哈索尔女神的浮雕像,精美无此。塔门两侧是两大排高大的廊柱,导游指给我们说,左侧的一 排是已经修建完成的,能看出精美的柱头和柱体上的雕刻与绘画,而右边一侧则是半成品,柱子上的雕刻尚未完成,导游没有说这是为什么。在埃及看过的神庙已经有几座了,这里的柱子的柱 头是最漂亮的,也是式样最丰富的。

      这里还供奉着伊西丝的丈夫奥斯里斯。关于伊西丝女神和她的丈夫,在车上时导游就给大家讲了他们的故事:奥斯里斯是一位半人半神的埃及国王,他被埃及历史描述为一位有无穷智慧和美德的人,他将游牧部落聚集在一起,教会他们耕种和采矿等技术。使命完成后,他将宝座留给伊西丝,自己前往美索不达米亚去帮助其他民族。然而在路上他被弟弟赛特赫阴谋篡位而杀害,并将他的尸体肢解后分别埋在埃及各处。

     伊西丝在神灵的启示下,历尽千辛万苦凭着爱的力量找到了丈夫的所有遗骸并将他们拼到了一起。伊西丝用她的滚滚热泪滋润着奥斯里斯的肢体(这热泪还有更大的作用,在《静静尼罗河》一篇中会提及),奥斯里斯复活了,并做了阴间的神(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还是听阿海的吧)。做为人的一半,这里是奥斯里斯长眠的地方,所以在古埃及,这里绝对是普通人不能打扰的禁地,只有祭司才有这样的特权。         

  最后修改于 2015-06-08 08:15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