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埃及--埃及神庙(一)

2011-01-17 11:32 阅读(?)评论(0)

      神庙,在古代埃及乃至世界文明史中,在艺术上是最为瑰丽与深邃的一束奇葩,在建筑领域堪称精典,从宗教意义上说是神明与法老完美而和谐地统一的人类文明的绝世之作。在埃及,神庙是神圣的,它即是连接人与神相交流的场所,也是法老们从人的世界通往神的世界的“太阳船”,无疑也是神庙能够经几千年不衰的主要原因。所以多少年来 埃及的古代神庙深深地吸引着无数探秘者、好奇者和崇拜者。   

     在公元前3000年末期,随着宗教越来越深入人心,精美绝仑的城堡与宫殿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法老们越来越彭胀的权力的欲望,其实更是法老们神化的渴望,所以取而代之的是人与神统一的象征--神庙,这些神庙的建筑形式首先体现的就是权威与霸气加神秘。我想这可能是我在埃及之所以看到的宫殿城堡建筑远远少于神庙建筑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神庙也是公元前1600年到1100年之间埃及新王国时期的主要宗教建筑形式。在埃及到处都有神庙的踪影,埃及究竟有多少神庙恐怕埃及人本身都难以说得清楚。至于神庙的内涵就更是一本难以读得懂的“经”了。五千多年积淀下来的历史本身就很厚重,更何况它又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使每一个好奇者更加加深了对埃及的向往与亲身阅读体会的愿望。   

     在埃及我们参观了大小七个神庙,这些神庙应该说是埃及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大体上能代表埃及神庙的基本内涵的和形式的最古老的建筑。

女王神庙     女王神庙是我们在卢克索参观的第一座神庙,女王是指哈齐普苏特。哈齐普苏特是古埃及历史上武则天式的人物,她在位20年,是埃及法老时代唯一的女王(资料如是说,那《埃及艳后》呢,是因为她不是埃及血统吗?),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女王,在其夫图特摩斯二世死后,她作为太后为年纪尚糼的图特摩斯三世处理堤,之后自立为王。她注重贸易,通过和现在的索马里地区的贸易往来获取香料,这些场面也反映在神庙大殿的壁画上。

     作为女法老,哈齐普特有强硬的政治手腕,与其养子、后来的图特摩斯三世一直暗中争权,在她去世后,图特摩斯三世采取了报复行动,将神庙中有她地方都毁掉了,现有的福州市规模大部分是后来修复的。

     3500年前古埃及鼎盛时期的第十八王朝时期,哈齐普特的远征索马里的壮举为埃及获取了无数财富和宝藏,从而使女王成为古代埃及史上传奇式的人物;在她统治时期,埃及的外交和经济都达到了顶峰。 而她的传奇早于埃及史上著名的法老图坦卡门和拉美西斯二世。我想这才是这座中王朝时期的标志性建筑使神庙之所以有名的主要原因吧.

     神庙背后的山体上有许多洞,导游说那是墓穴,讲究一些的应该都是王室成员的坟墓,在神庙的左方有一座清真寺,还座落着几座孤零零的塔门,这一定也是某个神庙的遗址。

     神庙前的广场上有一棵被严实地保护着的枯树桩,导游说这里原来是一个大花园,这就是证据,据说这是女王的远征船队从庞特(今索马里)带回的树,实在是有点令人难以置信,3500年了,尽管只是个树桩。

    神庙位于悬崖峭壁之下依山而建,共三层,每一层都有平缓的斜坡台阶通往上层,台阶两边是各由22根石柱支撑的大厅。一楼右边是诞生大厅,壁画描述“阿蒙的女儿”女王诞生场景;左边是所谓的庞特大厅,壁画记录了女王根据阿蒙神的旨意派船队到当时人们认为是世界尽头的庞特远征的故事。其实这些动人的画面若不是导游介绍,凭游客自已经看不出这么丰富的内容了。 我们去时大家都直接上二层了,我和小妹还是到一层看了一下(在可能的情况下不落下一个部分是我们旅游的特点,被旅友们戏称“老鼠洞都不放过”),里面看不出什么眉目,只有一些半截的柱子和石块,壁画和雕刻也漠糊不清了,只遗留些许斑迹隐约向人们述说着当年的历史,也让我们有了对这个世界的魅力的回味和遐想的空间。          

                         女王神庙的复原图      

    在三层的柱子前树立着八座巨大的塑像,应该是女王的雕像确是男性打扮,据说是为了体现女王的威严来尽管女王很给力却还是有些不自信,不过细看雕像还是有女性特征的,至少脸部除了胡子以外还是具有女细腻和秀气的感觉。

 

     另外在旁边的小神庙里的雕像还都是女性头像。二楼和三楼的浮雕和壁画讲述女王祭祀众神的情景。 

     从复原图上可以看出,神庙原来是多么宏大和美观,现在我们能看到有形的只是右侧一部分,左侧已经只剩下一片废墟。

这里还曾经被以《巴哈瑞修道院》(北方修道院)的面目存在过,也因此避免了圣殿被完全拆毁的厄运,经哈齐普苏特女王再一次重建它才使它恢复了昔日壮丽的景色。          

    离开女王神庙回头再看,山体与神庙浑然一体,导游告诉我们,著名的帝王谷就在那山、那庙的背面。

卡尔纳克神庙

      卡尔纳克神庙是我们在卢克索参观的最后一座神庙,它是埃及现存最大的,也是至今为止界上发现的最为壮观古老的建筑之一。卡尔纳克神庙位于卢克索的尼罗河东岸,距开罗700公里,始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历经多年几代法老共同建造起来的,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神庙, 这座神庙也是古埃及神庙特点的典型代表,完美地体现了古埃及神庙的建筑风格与文化内涵。因为这座神庙是献给太阳神阿蒙的,所以又被称为太阳神庙。太阳神是古埃及最高神祗,形象特点是人身鹰首,头上有太阳和蛇形标记。导游说明:还有一座神庙是献给阿蒙神的妻子——形为秃鹫的女神的,现在尚未发掘。

     神庙入口处有个作为导游的模型,导游先是按模型给大家讲了神庙的大致情况和主要要看的内容,然后就是我自己进去参观。

     卡尔纳克神庙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全部用巨石修建。有人说卡尔纳克神庙可以装下一个巴黎圣母院,占地超过半曼哈顿城区,我没到过曼哈顿,也不曾参观巴黎圣母院,不过这种比喻着实让我吃惊。

     因为神庙被视为是"神的住宅",住在里面的是国王法老,所以神庙一般都会在门塔前树立方尖碑或者法老雕像,墙上和柱子上都有或雕刻或绘画成具有各种象征意义的图腾。在卡尔纳克神庙的第一座高达43.5米,宽113米,巍峨壮观的塔门外,是拉美西斯二世建造的“公羊之路”,也叫神道,几十座羊首狮身斯芬克司的雕像分列两侧,公羊是阿蒙神的化身,每个公羊头下、狮子的两个前爪之间像,有一尊法老的小雕像,象征着法老受到阿蒙神的庇护。神庙不止这一条神道,当时卡尔纳克神庙还有一条羊首狮身斯芬克司神道与卢克索的另外一座重要神庙--卢克索神庙的人面狮身狮身斯芬克司神道相通,大约有一公里长(也有三公里之说),已经被历史埋藏在黄沙之中,不过导游告诉我们政府正在做开通的筹备工作,届时两座神庙就可以相通,还原两座神庙的本来面貌与功能。

     埃及神庙的建筑形式多数以石块砌成,大体上分为带有柱廊的内院、大柱厅和供奉神龛的神殿等几部分组成,导游说过,其实无论神庙修得有多么庞大观,修建的目的都是为了那个占地不足一米的“神龛”。安放神

龛的神殿的位置往往都在神庙的最幽深处,我还真的仔细看过,与整个神庙相比,神殿除了神秘以外还是神秘. 

     空间装饰内容非常丰富是埃及神庙的最大特点,以浮雕和绘画为主,门墙、围墙以及大殿内墙上满了精美浮雕与彩色绘画。

     这些浮雕与绘画生动形象地表述了埃及的历史,描写了古代埃及的战争、狩猎、祭祀、聚会、耕耘等等场面,尤其是欢迎法老载战利品而归的热烈场景更为突出,也不乏法老与他的家人及子民的生活场景的画面,还有更为重要的是表现法老从人向神转化的过程的内容,可以说这些雕塑与绘画是体现在墙壁和巨柱上的古埃及文明史的叙事描述,顺着这部叙事史的踪迹后人才可以多少弥补一点由于历史记录的失传而失落的埃及古代文明的缺憾,仅管埃及古文明目前仍然有很多不解之迷。

     进门以后是神庙主殿,主殿与塔门之间是一个左右宽七、八十米,前后长五、六十米的庭院;两侧各有几十根柱子,柱头是闭合的纸莎草样式(注:纸草是古埃及人制纸的一种水草),柱前各有一排羊首狮身斯芬克司像,神殿大门左侧是高15米的皮内杰姆巨像,他既是阿蒙神的大祭司,也是古埃及二十一王朝的法老。

     中央有一根30米高的巨柱,柱头是开放的纸莎草样式。在门楼和柱厅圆柱上有丰富的浮雕和彩画,既表现宗教内容,又歌颂国王业绩,并附有铭文。这里原本是用来停放圣舟的大殿,现仅存留一根巨柱了。这座神庙是研究埃及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的考古遗迹。 继续向前第二座塔门旁矗立着两尊拉美西斯二世的粉色花岗岩巨像,左边的一尊已经被毁,只剩下两只大脚,右边的一尊虽然岿然屹立,但也风化残破。

     因为是神庙主殿,所以尽显着庄严、雄伟、凝重。主殿面积约5000平方米,有16行共134根巨石圆柱,其中最高的两排12根位于中央,每根高在23米,周长15米,柱头为开放的纸莎草花型;顶端有横梁,柱顶可站几十人(有人说可站百人,经实地现场观察我觉得不会),所有的立柱从底端到顶端乃至横梁之上,均饰有象形文字、王名圈(法老姓名的特有标志)和法老的图案,柱上残留有描述太阳神故事的彩绘,还依稀可辨一些彩绘的鲜艳的颜色。

   在神庙的石壁上、柱子上到处可见到古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刻写的他们的光辉史迹。柱子是神庙最有特点的建筑,导游介绍说这个神庙是世界上最大的用柱子支撑的古建筑庙宇。这些石雕彩绘的大柱已经在这里巍峨站立了几十个世纪而无一倒塌。站在这些尤如原始森林一般的柱子面前尤如置身于几千年前的历史之中,深深地感受着它的威严与震憾,甚至震憾到近乎压抑,这种隐隐约约的压抑感也可能就是崇拜的起点吧,这种崇拜是神庙的精神内涵。

   这里曾经是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的一组镜头的拍摄地,我们大家都在寻找、猜测哪一根是影片中掉下巨石的柱子呢?

                     为了说明柱子的高度甘当参照物

     出了主殿又进入一座塔门后是另外一个大殿,只见庙内尖顶石碑如林,巨石雕像随处可见,只不过古迹的保存可没有前面看到的那么完整了,损毁十分严重,只有一前一后两座

      粉色花岗岩方尖碑还算完整,犹如鹤立鸡群一般屹立在废墟之中。前面一座高25米重30吨,属于图特摩斯一世。后面一座高30米重40吨,属于哈特霍普苏特女王。方尖碑四面均刻有象形文字和法老的标志,向世人展示法老的丰功伟绩。 其它的已经看不到“殿”的原形了,很多文物只剩下一部分甚至只有一只脚而已,完全可以用断垣残壁来形容,仅管如此,历史的凝重感却豪无退色,你仍然可以感觉得到它的壮观与辉宏,这就是古埃及文化本身具有的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再往前有一个门是通往另外一个大殿的塔门,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过去,只是远远地看着同样有着几排大柱的遗址屹立于蓝天之下,黄沙之中。

    按照导游事先介绍的路线,在豁然开朗之处我们看到了那个面积不大的人工湖,这是古代的聖湖,有资料说聖湖属于阿梅诺菲斯三世(神庙的建造者之一)时期,当时的祭司们每日都要在这里进行四次净化仪式,导游则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游泳池。   

     在湖畔我们又看到了导游说的阿梅诺菲三世献给赫普利神的巨型甲克虫,在埃及叫聖甲虫.做为心灵的守卫者,聖甲虫可是埃及人尤其是法老们心中崇拜的图腾,它是灵魂是否能在彼世得到拯救的关键,所以有很多法老的标志(在埃及每一位法老都有一块椭圆形的标志及象形文字聖书,这些标志会出现在法老们的神庙中的墙壁、廊柱以及棺椁上,是研究某个法老时期的历史的重要依据。)上都带有聖甲虫的图案。还有一块带有阿梅诺菲三世标志的倒放在地上的方尖碑。导游还告诉我们围绕着甲克虫转多少圈就会实现心中的愿望,我们也都去转了转,愿望总是美好的,在五千年前法老的图腾面前许愿对于我们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或神圣或愉悦的过程。     

 

 

 

 

 

 




卢克索神庙

     在卢克索还有一座同样著名的神庙,那就是与卡尔纳克神庙用狮身人面像斯芬克司神道相通的卢克索神庙。

    这条斯芬克司神道(目前尚未完全开发贯通)是当时祭祀活动的主要通道.祭祀活动是在卡尔纳克和卢克索两座神庙中共同进行的,当朝的王族塑像行进队伍从卡尔纳克出发,止于卢克索神庙,一旦进了神庙,国王与祭司们就进入后面的神殿,在神龛面前完成法老们的使命--神化。    

     卢克索神庙与卡尔纳克神庙一样大约始建于公元前14世纪,是古埃及第十八朝的第十九个法老(公元前1398-1361年在位)阿梅诺菲斯三世为祭奉太阳神阿蒙、他的妃子及儿子月亮神而修建的。图特莫西斯扩建,到第十八王朝后期,又经拉美西斯二世扩建,形成现今留存下来的规模。这是阿蒙大神庙(卡尔纳克神庙)的附属神庙,又被称之为“阿蒙神庙(卡尔纳克神庙)的“南部皇宫”。

    这是卢克索神庙的第一塔门,应该是神庙的正门。塔门的石头上刻有阿梅诺菲斯三世法老和图坦卡蒙国王的名字。门前有一对当时古代埃及的象征之一--方尖碑和拉美西斯二世的一对坐像及两对站像。因为这两座方尖碑是埃及最著名的方尖碑,所以 两座方尖碑只剩左边一座(掠夺者还算手下留情没把两座都带走),右侧的方尖碑已被立于法国巴黎的协和广场上。如今还保存着拉美西斯二世的一对坐像和一尊站像,其它站像有的不知去向,有的还有肢体散落在庙前。神庙包括庭院、大厅和侧厅。庭院三面有双排纸草捆扎状的石柱,柱顶呈闭合花序状,十分优美。   

     进入第一塔门之后依次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庭院,有14根柱头是开放式纸莎草形的大柱廊,长52米,高16米;接下来是有32根柱头是闭合式纸莎草形的多柱大厅,也叫列柱廊;后面是阿梅诺菲斯三世的圣殿。 图坦卡蒙、亚历山大大帝等众多法老都在此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拉美西斯二世庭院 

     列柱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那么庄严雄伟,随处都渗透着神庙的威严与凝重,这种建筑形式是体现埃及神庙特点的主要形式。这些巨大柱子建筑本身及其装饰体现了一种功能:神庙是接待神灵的宇宙综合体,地面代表大地,天花板(卢克索神庙原本是有天花板的,在上面一般的装饰着星辰,额枋上有硕大的神鸟展翅图)代表天空.神庙是连接天上人间的载体了。埃及人对神的存在确信无疑,这也可能是埃及的神庙之所以建筑得如此恢宏以及能够历经几千年时光的荡涤仍然灿烂的主要原因吧。 

   卡尔纳克神庙与卢克索神庙的所在地区在上埃及时代也就是埃及的远古时代,曾经被建成非常强大的底比斯城,底比斯兴建于中王国第十一王朝时期,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底比斯进入鼎盛时期时,城市跨尼罗河中游两岸,规模相当庞大,有资料说当时的底比斯人烟稠密、广厦万千,城门就有一百座,“荷马史诗”中把这里称为“百门之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上埃及的珍珠”的美称。在近700年的时间里,法老们统治并指挥着整个上埃及,不断扩展他们的版图,领土南接苏丹、北达叙利亚,成为地跨东地中海地区北非、西亚的第一强国,使古埃及的政治和经济达到了辉煌的巅峰。同时相应地建造了无数的神庙与庞大的墓群也就是历史的必然了。看着眼前这些精美宏伟的建筑,听着导游的说明,简直就象是进入了外星世界,听天方夜谭。公元前84年底比斯城几乎被托勒密家庭王朝完全摧毁,只剩下这两座相对完整的神庙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巨变,仍以她的大气磅礴向历史证明着它的辉宏。 

    在卢克索神庙内,人们会看到一个与神庙格格不入的建筑: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塔尖,这就是阿布·伊尔·哈格固清真寺的尖塔。神庙之中还能看到清真寺的遗址。古埃及神庙的遗址和教堂建筑并存,实属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虽然这些建筑大部分已经成为了废墟,但也恰恰说明了古王国时代结束后,卢克索神庙仍为民众所使用这一事实。对于这个事实导游还特意为我们指明了证据:一个在神庙废墟上修建的清真寺的一堵墙面。上面还能看到清真寺的塔尖。 

    墙的下半部分深色的是公元前1300多年左右所建的神庙断壁,上面白色的是公元前900年左右建的清真寺,考古学家把这一发现保存了下来作为历史的见证。    

      由于这些古迹的存在,如今的卢克索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馆,有着“宫殿之城”的美誉,神庙就是这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那么神庙的建造者们无疑就是功臣,创造历史奇迹的功臣。    

    

 注:文中提到的关于《埃及艳后》是不是埃及女王的问题,最近看到一则文字得以明了:《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是埃及古代罗密时期最后一任法老,严格地说,托罗密时期已经不是纯粹的埃及民族的历史了,它已经是在外族的掌控之下(克里奥本身也不是埃及人),随着克里奥帕特拉的死去,古老的埃及文明则彻底地失落,埃及的文明史也画上了句号,他们不再有自己的民族、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字。也就是说,真正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是名符其实了。          注于2011年8月6日

  最后修改于 2014-05-26 11:50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